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

大學如何促進公民社會?(一)

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陳健民

台灣法鼓山正在籌備一所以人文關懷為本的法鼓大學。大學下設四個學院, 包括人生與社會科學、環境、藝術與公益。聖嚴大師說法鼓山只會支持而不會控制這所大學。因此,大學雖有佛教背景,但不是佛教大學,參與籌建大學的人士來自四方八面,包括一些天主教組織的負責人,可見其寬宏氣度。

為了探索未來公益學院的方向,法鼓大學籌備處舉辦一連串公益論壇,筆者有幸參與分享對大學如何推動公民社會的看法,提出大學最少可以有五方面的貢獻:

第一是孕育公民社會組織,參與社會服務和倡導改革。不少大學均鼓勵學生參與社會,好像中大的社工隊多年來在窮困地區修橋起路、中大校友會的「小扁擔勵學行動」支持中國貧困農村基礎教育。香港的大學生在70年代推動的中文運動和反貪污運動,更是帶領社會改革。

第二透過教學與研究支援公民社會發展。美國大學在六十年代便推動透過社會服務來學習的課程 (Service Learning Program),單以1999年計,便有37萬大學生參與其中。港大的Social Innovation Internship便包括派學生到非政府組織 (NGO)短期工作。這些課程不單為NGO提供人力資源,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組織能力。中大沒有系統性地推動這方面的課程,但如社會學系的暑期實習計劃,每年均派學生到大陸支援麻風病人NGO,除了在與世隔絕的麻風康復村中修橋起路通水溝外,更從事公眾教育,協助康復者融入社會。有部份香港學者亦會為NGO進行研究,以知識推動改變。

第三是作為社會創新的基地,實踐公民社會的理念。今天,連商界亦要談企業社會責任 (CSR),大學作為一個公共機構就更是責無旁貸了。美國有179所大學簽署協定,會依據Fair Labor Association的檢查報告進行採購,確保向大學提供物資和服務的公司對勞工和環境有適當保護。在香港,港大規定所有涉及大學公款的飲宴,禁止食用魚翅,以保護瀕臨滅種的鯊魚。中大最近亦想推動「綠色採購」,鼓勵使用循環再用的物資,未知能否落實。除了CSR外,大學亦可為「社會企業」提供實踐的空間。大學有許多商業單位如超市、餐廳、書店等為師生提供服務。由於大學收取的租金較低,應可為社會企業提供更寬鬆的生存空間。中大由女工合作社經營的小食店便是很好的例子。可惜大學高層仍未完全認同這種理念,這類社會企業是否能生存下去仍是一個問號。

作為社會創新基地,大學亦應實踐前沿的治理模式,鼓勵公民參與。近年中大不時有學生與校友反對校園發展犧性自然保育 (斜坡過度修護、擴濶行人路伐樹),逼令校方修改發展方案並發表整體發展藍圖,諮詢師生校友。該批保育中大的校友學生,亦是在校園外保衞天星和皇后碼頭等歷史文物的中堅分子。從校政到社會,是有機的伸延。(未完)

0 意見: